AI时代的思考与观察:ChatGPT对商业八股的影响及知识分子的责任

文章主题:人工智能工具, 商业八股, 知识分子, 生活小世界

666AI工具大全,助力做AI时代先行者!

ChatGPT、商业八股、乡绅风格

最近一段时间,ChatGPT的关注度迅速上升,从目前的发展势头来看,这一人工智能工具有望替代部分商业领域的工作。我这里所谓的“商业八股”,主要是通过两个实例来阐述的:

1

把A公司的商业分析、策略、行动方案等等仅仅换成B公司的logo之后(注意是“仅仅”),可以再呈现一次,乍看之下毫不违和。

2

把某个年份的商业分析、策略、行动方案等等在若干年后拿出来,仅仅换上当季的公司模板之后(注意是“仅仅”),可以再呈现一次,乍看之下毫不违和。

这种商业化的语言重复 heard 和 seen 太多,最初的感觉是迷茫,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时间是什么时候。渐渐地,这种感觉接近崩溃。原因是这些语言缺乏实质内容,没有价值。

前段时间读了人类学者项飚的《把自己作为方法》,访谈过程中,他作为人类学学者的一些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对抗或者克服商业八股这种顽疾,起码能帮助我们在AI时代找到工作。就产出商业八股的能力来看,ChatGPT好用多了,碳基生命没有任何机会。下面进入抄书环节。

《北京访谈 · 访谈之前》

在撰写文章时,我们需要确保思路清晰、观点明确。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我们的论点,有时需要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这种转换需要高超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对原意的深刻理解。因此,在撰写文章的过程中,我们实际上是在不断地自我提升,通过不断改进文字表达,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准确、简明扼要。这样的努力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写作技巧,还能促进我们的思维品质。总之,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文章写作高手,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和实践。

要真正理解世界,必须借助于个人的亲身经历。今日,我们面临着一个关于知识分子的挑战,那就是他们往往缺乏对现实生活的深入了解,无法从具体的生存状况出发来讲述问题,导致其讲解的内容过于抽象和空洞。

《北京访谈 · 童年图景》

这实际上是一次至关重要的练习。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日常生活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有意地用个人的语言来阐述自己的故事,形成一个独立的叙事——无需深入分析,只需进行描述。

在我们的讨论中,”图景”这一概念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图景”这个词源于拉丁语,它的含义与”理论”紧密相关。”理论”一词在拉丁文中也有”图景”的含义,因此,当我们谈论一个理论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描述一个世界的图景。

《北京访谈 · 北大青年的焦虑

还有一个让人惊讶的事情。我下去调查的时候,一般先找地方院校的老师聊他们当地的情况,他们也发表过文章,但一聊就会发现,他们除了重复新闻报道的话语之外,对当地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说不清楚。

《北京访谈 ·研究“浙江村”

冲动是每个人都有的,关键不在于你有没有冲动,而在于你是不是让冲动推着你走。那些真正冲击了历史的事情,不管是大历史还是自己人生过程的小历史,经常是在冲动下做的事情。那些有历史感的规划,往往没有什么太大影响。这是人世间很美妙的事情。

对我来讲,话语本身没有太大意思,我总是在想这些说法对应的事实是什么,这样我就成了一个很挑剔的读者。但这可能又是我的强项,如果你背后没有什么真东西,我不会被话语蒙住,我总想把说法拧干,看看下面到底是什么干货。

《北京访谈 · 个人危机

不是东北老百姓的标准,也不是我自己作为一个温州人的标准,而是西方专业化的学术产业的标准。但那个不是我的特长,抱着那样的目的去做,就没有把自己真的引进他们的生活里,看到的东西也比较肤浅,总想得出这样那样的结论、评论,做得很规范,但没有太大的意思。放弃了原来那种小乡绅的风格,想去追求认可。为什么会去追求那种认可?如果我有自己真实的小世界,哪怕比较边缘,但比较强大,可以互相讨论,不用去找这样的认可。

我强调的是要不断切入、进入,那些很着急的人并不切入,而是着急在外面做判断。“距离感”是分析上、方法上的概念,它和切入性是一种辩证关系。距离感不是指对问题的关心程度、对事实的熟悉程度,这些不能有距离感,越近越好,要把自己融进去。但在分析的时候,要有登上山丘看到平原的心态,才会比较客观、灵活、全面。

《北京访谈 · 全球化与逆全球化

反着问也不是故意挑刺,也是一种乐趣吧。我觉得这就是反思,反思不一定要咬着牙,有的时候跟道德一样,需要拿下来放在手里,这样捏捏那样捏捏,就进入这个事情内部去了。

《北京访谈 · 什么是批判

我自己的特长是很具体地进入,找一个接口,看它的矛盾。所以我的看法、想法都是跟具体的问题、对象有关。我尽量避免从立场出发看东西。我的做法是看事情本身的矛盾,这个矛盾对当局的哪些人是重要的,又一下子解释不了,那么我参与进来。

热烈的话语可能过一阵就降温了,但是这些具体的故事会留在人们的脑海里,会慢慢改变大家对日常生活的感知,生出一种新的“生活感”。

牛津访谈 · 牛津记忆

牛津的风格对我的影响比较深,在写作和聊天的过程中,如果用大词,会被认为是一件粗俗的事,没品位(bad taste),有水平的人应该用很小的词讲很深刻的道理,词越小越好,具体到一张桌子、一把凳子、一个茶几。

牛津访谈 · 距离感和直接性

回到怎么做到“直接”的方法上来,“直接”的意思是:第一,要有内容;第二,要有碰撞,有冲击力;第三,要写得直白。首先一定要在内容上有丰富的积累,对事情有切入,不能只讲在面上的总体判断。

《温州访谈· 作为中介的人类学》

任何问题如果是真问题,它都是在地的。

陈斯卡的读后感

1

总体上我信奉“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但实操角度看,小处着手更关键,没有足够的一线积累,很难有全局的视野。对于一个事件,哪怕是很小的事件,是否知道很多很多,好的洞察来自于细节且只来自于细节。

2

对于事件的还原大致依次分为三个阶段:脑子想清楚、嘴巴讲明白、动手写下来。

3

毛爷爷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写道: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么,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

4

对事件的还原先不用考虑解决方案(也许有些问题压根就无解),尽量用白描的手法,避免使用形容词和副词,尤其不要使用那些大而无当的大词。

5

用具有洞察力的解释框架去还原事件。解释框架不仅能够对于已经发生的事件具有解释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对于未来做出预判且基于这个判断给出行动方案。

6

解释框架可以用现成的,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搭建。

    – 随着国内厂商的崛起,MNC公司常用的那些框架越来越不适合描述、反映国内市场的情况。很多时候和MNC公司总部沟通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在于这个底层的解释框架。

    – 如果某个商业领域正好处于由创新浪潮带来的新旧模式的交替过程中(就是熊彼特所谓的“创造性毁灭”),那么更需要新的解释框架。

7

更关键的:在解释框架与真实世界不符合的时候,及时对框架进行修正,甚至可以推到重来。“事与愿符”让人愉悦,“事与愿违”让人恼火,恼火之后却是值得花力气的地方。话好说,事难办。以我的观察,拿着地图找不到路的时候,还死抱着地图的不在少数,更有甚者指责路修错了。于是business case一大堆,唯独不见business。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公众号或机构如需转载,

请联系授权:delfi@263.net

扫描订阅“数字PCR的可能性”

AI时代,拥有个人微信机器人AI助手!AI时代不落人后!

免费ChatGPT问答,办公、写作、生活好得力助手!

搜索微信号aigc666aigc999或上边扫码,即可拥有个人AI助手!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