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商业八股、乡绅风格
ChatGPT、商业八股、乡绅风格
前段时间ChatGPT大火,就目前的发展趋势看,这种人工智能工具可以取代掉相当部分的商业八股。“商业八股”是我的一种描述,主要表现可以举两个例子:
1
把A公司的商业分析、策略、行动方案等等仅仅换成B公司的logo之后(注意是“仅仅”),可以再呈现一次,乍看之下毫不违和。
2
把某个年份的商业分析、策略、行动方案等等在若干年后拿出来,仅仅换上当季的公司模板之后(注意是“仅仅”),可以再呈现一次,乍看之下毫不违和。
这种商业八股听多了看多了,一开始的感觉是恍惚,不知何处是吾乡,今夕是何年,慢慢地就近于崩溃了。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营养,毫无含金量。
前段时间读了人类学者项飚的《把自己作为方法》,访谈过程中,他作为人类学学者的一些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对抗或者克服商业八股这种顽疾,起码能帮助我们在AI时代找到工作。就产出商业八股的能力来看,ChatGPT好用多了,碳基生命没有任何机会。下面进入抄书环节。

《北京访谈 · 访谈之前》
只有想明白了,才能用大白话讲出来。把模糊的想法清晰化,能够用直白的语言表达出来,需要很高的造诣,所以访谈也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
理解世界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今天的一个问题就是知识分子不接地气,不能从非常具体的生存状态出发讲事情,讲的东西都比较缥缈、无机。
《北京访谈 · 童年图景》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训练。大家一定要对自己生活的小世界发生兴趣,有意识地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生活讲出来,做一个独立的叙述——也不用分析,就是叙述。
“图景”这个概念很重要,“理论”在拉丁文里就是“图景”的意思,给出一个理论,就是给出一个世界的图景。
《北京访谈 · 北大青年的焦虑》
还有一个让人惊讶的事情。我下去调查的时候,一般先找地方院校的老师聊他们当地的情况,他们也发表过文章,但一聊就会发现,他们除了重复新闻报道的话语之外,对当地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说不清楚。
《北京访谈 ·研究“浙江村”》
冲动是每个人都有的,关键不在于你有没有冲动,而在于你是不是让冲动推着你走。那些真正冲击了历史的事情,不管是大历史还是自己人生过程的小历史,经常是在冲动下做的事情。那些有历史感的规划,往往没有什么太大影响。这是人世间很美妙的事情。
对我来讲,话语本身没有太大意思,我总是在想这些说法对应的事实是什么,这样我就成了一个很挑剔的读者。但这可能又是我的强项,如果你背后没有什么真东西,我不会被话语蒙住,我总想把说法拧干,看看下面到底是什么干货。
《北京访谈 · 个人危机》
不是东北老百姓的标准,也不是我自己作为一个温州人的标准,而是西方专业化的学术产业的标准。但那个不是我的特长,抱着那样的目的去做,就没有把自己真的引进他们的生活里,看到的东西也比较肤浅,总想得出这样那样的结论、评论,做得很规范,但没有太大的意思。放弃了原来那种小乡绅的风格,想去追求认可。为什么会去追求那种认可?如果我有自己真实的小世界,哪怕比较边缘,但比较强大,可以互相讨论,不用去找这样的认可。
我强调的是要不断切入、进入,那些很着急的人并不切入,而是着急在外面做判断。“距离感”是分析上、方法上的概念,它和切入性是一种辩证关系。距离感不是指对问题的关心程度、对事实的熟悉程度,这些不能有距离感,越近越好,要把自己融进去。但在分析的时候,要有登上山丘看到平原的心态,才会比较客观、灵活、全面。
《北京访谈 · 全球化与逆全球化》
反着问也不是故意挑刺,也是一种乐趣吧。我觉得这就是反思,反思不一定要咬着牙,有的时候跟道德一样,需要拿下来放在手里,这样捏捏那样捏捏,就进入这个事情内部去了。
《北京访谈 · 什么是批判》
我自己的特长是很具体地进入,找一个接口,看它的矛盾。所以我的看法、想法都是跟具体的问题、对象有关。我尽量避免从立场出发看东西。我的做法是看事情本身的矛盾,这个矛盾对当局的哪些人是重要的,又一下子解释不了,那么我参与进来。
热烈的话语可能过一阵就降温了,但是这些具体的故事会留在人们的脑海里,会慢慢改变大家对日常生活的感知,生出一种新的“生活感”。
《牛津访谈 · 牛津记忆》
牛津的风格对我的影响比较深,在写作和聊天的过程中,如果用大词,会被认为是一件粗俗的事,没品位(bad taste),有水平的人应该用很小的词讲很深刻的道理,词越小越好,具体到一张桌子、一把凳子、一个茶几。
《牛津访谈 · 距离感和直接性》
回到怎么做到“直接”的方法上来,“直接”的意思是:第一,要有内容;第二,要有碰撞,有冲击力;第三,要写得直白。首先一定要在内容上有丰富的积累,对事情有切入,不能只讲在面上的总体判断。
《温州访谈· 作为中介的人类学》
任何问题如果是真问题,它都是在地的。

陈斯卡的读后感
1
总体上我信奉“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但实操角度看,小处着手更关键,没有足够的一线积累,很难有全局的视野。对于一个事件,哪怕是很小的事件,是否知道很多很多,好的洞察来自于细节且只来自于细节。
2
对于事件的还原大致依次分为三个阶段:脑子想清楚、嘴巴讲明白、动手写下来。
3
毛爷爷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写道: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么,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
4
对事件的还原先不用考虑解决方案(也许有些问题压根就无解),尽量用白描的手法,避免使用形容词和副词,尤其不要使用那些大而无当的大词。
5
用具有洞察力的解释框架去还原事件。解释框架不仅能够对于已经发生的事件具有解释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对于未来做出预判且基于这个判断给出行动方案。
6
解释框架可以用现成的,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搭建。
– 随着国内厂商的崛起,MNC公司常用的那些框架越来越不适合描述、反映国内市场的情况。很多时候和MNC公司总部沟通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在于这个底层的解释框架。
– 如果某个商业领域正好处于由创新浪潮带来的新旧模式的交替过程中(就是熊彼特所谓的“创造性毁灭”),那么更需要新的解释框架。
7
更关键的:在解释框架与真实世界不符合的时候,及时对框架进行修正,甚至可以推到重来。“事与愿符”让人愉悦,“事与愿违”让人恼火,恼火之后却是值得花力气的地方。话好说,事难办。以我的观察,拿着地图找不到路的时候,还死抱着地图的不在少数,更有甚者指责路修错了。于是business case一大堆,唯独不见business。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公众号或机构如需转载,
请联系授权:delfi@263.net


扫描订阅“数字PCR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