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应用:ChatGPT与人类思考的互动

文章主题: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自动创作, 文创作品

666AI工具大全,助力做AI时代先行者!

提问者

李 壮:青年评论家、青年诗人。现供职于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

回答者

顾 适:科幻作家,高级城市规划师。多次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和华语科幻星云奖金奖等奖项。

宋睿华:博士,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长聘副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聘专家。

刘诗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辽宁省作家协会特聘签约作家。现供职于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

修新羽:青年作家,清华大学哲学硕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陈泽宇:一九九五年生,中国作家网文史频道编辑。

“ChatGPT

与文学”同题共答

李 壮:从技术性的角度看,你认为文学艺术领域,有哪些工作/行业可以从ChatGPT(或更广义的人工智能)技术中获益最大?

顾 适

以我自己使用ChatGPT的经验来看,它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工具,很多工作都可以从中获益。比如:

作为一名专业的文章写作高手,我非常熟悉翻译和校对的职责。除了完成基本的校对工作,我的能力还涵盖了语法修正和文本润色。特别是在处理沟通类(而非文学类)文本时,我的表现尤为出色。举例来说,在与美国编辑沟通的过程中,我会主动寻求ChatGPT的帮助来审查语法并寻找更礼貌的表达方式。ChatGPT能够提供切实有效的建议,从而使我们的文本更加精准、流畅。

在撰写科幻作品的过程中,时刻保持跨学科知识的更新是非常重要的。这并不仅限于科幻作家,所有类型的作家都应具备广泛的知识体系。例如,在我最近的小说创作中,为了丰富故事中的攀岩技术细节,我向ChatGPT咨询了相关内容。ChatGPT首先为我提供了关于攀岩的一些方向性解答,随后,在进一步询问细节时,它还能协助我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

ChatGPT的表现令人瞩目,其理解和生成能力超越了以往任何人工智能的努力。它可以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无论是撰写报告、创作故事还是分镜头脚本,都能轻松应对,而且不需要遵循任何特定的格式。这种灵活性就像与人类交流一样,使用任何人都能够理解的日常语言。ChatGPT的卓越之处在于对用户指令的敏感性和生成内容的多样性,但是生成的质量却无法与人类的艺术作品相比。例如,它的诗歌没有押韵,故事也没有足够的冲突。作为人工智能科学家,他们的努力是试图通过模拟人类大脑的理解和写作模式来探索人类的思维和创作方式,而不是想要取代人类艺术家。AI技术的提升,使我们更接近真理,即人类如何理解文字的意义,以及如何将情感和思考转化为文字的过程。ChatGPT的出现,可能会对文学艺术领域产生深远影响。首先,它可能会促使人类艺术家更加专注于深入的思考和创新的想法。其次,创作对象可能会因人工智能的飞跃式发展而拓展出新的可能性。总的来说,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可能会为人类艺术家提供新的素材和创作灵感。

宋睿华

刘诗宇

在探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场景时,我们必须从经济收益的角度出发。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主要受资本的推动,其最终目标是为了服务于资本。相比之下,那些以集体身份出现的组织者、经营者和销售者在获取收益方面相对于个体创作者有着明显的优势。

前几天我有幸尝试与ChatGPT展开对话,其回答问题的风格严谨且遵循规范,但在写作思路方面似乎缺乏足够的启发性。然而,它在搜集研究资料和写作素材方面的作用却相当实用。此外,ChatGPT在纠正拼写错误、进行词汇频率分析和情感色彩分析等方面,对作者、评论家和编辑来说也可能带来很大帮助。

AI绘画或许能带给创作新的启发。我认识的一些科幻作家已经开始使用Dall-E和MidJourney来为他们的作品创作插画,例如“在月球上骑马的宇航员”、“穿着华丽外袍的火星怪物”,以及“长着蝴蝶翅膀的哥特女孩”。在这些AI生成的图像中,那些看似“不精确”和“错误”的部分,反而为科幻作品赋予了独特的陌生感美,从而更好地激发了创作者的灵感。

总之,我相信AI最终能帮助我们这些文字工作者转型成“想象家”,让原本不擅长编程、绘画、摄影、剪辑的我们有机会用文字以外的方式展现想象力,实现自我表达。

修新羽

陈泽宇

校对啊,毫无疑问是校对啊,这是日常被忽视的、默默无闻的、隐藏于一切背后的工作。读者朋友们恐怕难以想象,大家喜爱的作家有多少是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一篇文章里错别字比对字还多的。所以当我们习惯性地呐喊“维持汉语的纯正”时,请感谢事实上让小说“文从字顺”的人吧。当然,这个过程可能不那么“文学”。

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学艺术领域可以应用于许多方面,例如自然语言处理、自动创作、艺术品创作、文学分析、个性化推荐等。总之,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学艺术领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让创作和阅读变得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

ChatGPT

李 壮:有消息称,多国学校禁止学生使用ChatGPT,因为担心ChatGPT“让人停止思考,对人类造成伤害”。你如何看待ChatGPT等强大AI技术与“思”之间的关系,它会让人类变蠢、退化吗?对ChatGPT的敌意和警惕是否涉及数字技术时代的一种巨大焦虑,即知识/信息与思想之间的分裂?甚至,它是否暗示着日常生活与思想活动之间的关系正被不断割裂、形成新的二元论?毕竟,在资讯传播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人类“无脑”和“降智”的话题热度也在不断上升……

顾 适

ChatGPT给出答案,而人类提出的是“问题”。在和ChatGPT对话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问题”可能和“答案”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如果使用得当,ChatGPT可以促进人类的思考。

我不认为ChatGPT的出现会让人类“无脑”和“降智”。AI技术的发展可以看作是在扩展人类的外脑。一个人的脑容量有限,通过搜索引擎或ChatGPT将更多更新的知识组织起来,将让我们的大脑得以解放出部分空间,专注处理更有创意的事情。

互联网搜索出现的时候,人们也会担心搜索可能减少人们对知识的记忆,但经过二十年的使用,我们每个人似乎都离不开搜索了,也并没有变笨。手机里的搜索软件也让我们随时随地可以回答孩子提出的一个问题,或是查询到关于一个人或事件最新的信息。教师会强调做作业时不可以抄袭,但不会阻止学生使用互联网上的资料。今天,AI的发展能如此迅速,正是得益于计算机领域有良好的共享开源氛围。搜索无处不在,且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ChatGPT可以看作是一种崭新的搜索——用生成代替检索,它可以接受更自然的问题和指令,而无须缩减为几个关键词;它的结果是综合有用信息并提供顺畅可读的段落,而非靠自己一篇篇阅读寻找有价值的片段。

不妨和人的能力做一个类比:搜索就像人去图书馆查询书籍的方法;ChatGPT的生成则像一位博学多才看过无数的文档的朋友,当你问它时,它通常不会背诵,而是用自己的话综合相关的信息后转述给你。当然,第二种的方式虽然自然便捷,但也可能会有错误。因此在微软融合ChatGPT在New Bing时提供了每句话的来源,供需要时核实确认。

宋睿华

刘诗宇

现阶段人工智能搞出来的东西,在长篇大论上都是“高级车轱辘话”,如果认真看,不太可能看不出来。学校用大规模的“禁止”,取代“鉴别”,只能说明这种教育模式里,很多作业、考试其实是不知所谓,甚至是无用的。学生、老师在这件事上达成了默契,只能由学校或一种更抽象更权威的体制来“头疼”。人工智能在形成新的二元论之前,先代替学生挑战了外国的教育体制。

新的二元论肯定会形成,早在几十年前德里达等哲学家就已经断言,新媒介时代已经削弱了过去从笛卡儿到胡塞尔们依赖的那种二元对立关系。但至于人会不会越来越蠢,其实让我们心寒的是,恐怕任何时代都是少数人智慧、大多数人“无脑”,这不仅是后者有惰性的问题,更是智慧和创造力也像财富一般,会被有意地垄断到少数人手中。

在使用计算器以后,我们已经基本上不太用脑子来计算加减乘除了,并且节省出更多时间来思考更抽象的数学规律、演算逻辑。最终,我们的综合能力大大提升了。

如果ChatGPT能替代我们进行“思考”,或许我们应该去思考“思考”本身,把更多精力放到ChatGPT无法替代的方面。

修新羽

陈泽宇

根据文艺理论的预言,目前时间范围内的“未来艺术”,将会整体走向“粗鄙”。ChatGPT是否会加速我们生活的粗鄙化或智识的低能化,还不好说。但显然,它是大的思想史变动的一个部分。从历史角度看,这种技术上的迭变总会让一部分人变得有智慧,让另一部分人变得“无脑”,陆续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样态。啊,让我们选择成为更有智慧的那部分人吧,尽管想要做出这种选择就显得愚蠢,就已经“降智”了……

我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并不会让人类变得更蠢或退化。人类智慧是由许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而 ChatGPT 只是一种工具,其影响是由人类使用和应用它的方式所决定的。ChatGPT 能够为人类提供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但并不代表它会取代人类思考的能力。

我们需要积极探索 ChatGPT 等强大 AI 技术的潜力,将其应用于文化、艺术、科学等领域,以推动人类智慧的发展和创新。同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局限性,避免过分依赖 ChatGPT 等工具,以保持人类思考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ChatGPT

李 壮:你认为文学创作最终会被ChatGPT取代吗?或者说,哪些门类或类型最危险、哪些相对安全?与文学临近的其他艺术门类(如影视、摄影、绘画、音乐等)呢?

顾 适

ChatGPT是通过对既有的海量文本进行深度学习后,再将文字重新融合,用语言进行表达。目前,它还不具备“创新”能力,也无法真正体悟人的感情。当然,它可以“倾听”“记录”和“总结”,我听说目前的线上会议,已经可以让ChatGPT参会并写会议纪要了(不是语音录入,而是整理每个人的观点)。所以,当我们在讨论谁更“危险”、谁更“安全”的时候,需要看清哪些事情ChatGPT做不了。在文学的领域,如果一位作家始终渴求创新,能够与大众共情,那么他就能暂时站在安全岛上。此外,由于科幻创作是基于想象力的,所以也相对安全。

最危险的无疑是那些有“套路”的创作。每一位小说作家都知道,创作不仅仅是灵光闪现,更多是工作的过程。所以,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工作的“过程”可以完全交给ChatGPT,这时,考验作家的就是选题、共情,以及把更多信息有效地组织在一起的能力了。

其他门类也是类似的,人工智能可以完成的是常规的模仿和流程性工作,如果艺术家不去追求创新,无法与更多的人共情,只去做常规的、可预测的工作,那么就会身处于危险的境地。

不会,尽管人工智能发展迅速,与人的能力仍相差甚远。人可以自主摸索和体验一个世界,可以感受和表达微妙的情感,可以产生新的想法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东西,比如ChatGPT,它的出现更印证了人类的强大。

文字、声音和影像无非是人类用于表达和沟通的载体,在不同的时代,人们用不同的工具,创造出属于自己时代的艺术,触动和影响那个时代的人。当新的工具出现的时候,对真正的艺术家来说,是最好的时代,变化会带来挑战,但也留给创新最大的空白。任何时代都需要艺术表达自己、交流思想和抚慰人心。

宋睿华

刘诗宇

估计现在很多人都忘了,艺术创作除了能娱乐他人,最主要还是娱乐自己。从这个角度看,文学或其他艺术创作都不会被人工智能彻底取代。但若是只从职业或是盈利的角度看,所有和艺术沾点边的行业今后都会更加两极分化。靠此赚钱糊口的人,比如说网络小说写手、视频的后期剪辑、广告音乐、商业插画等,肯定是要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或者说现在从业者是写字的画画的拍视频的,今后的从业者就会是操纵人工智能的;就好比今天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你面前都会有一台电脑。而各个领域的“大咖”,肯定还是会依赖自己的创造性,尤其是被资本塑造出来的“象征价值”,仍会保有一席之地。但我敢肯定的是,今后一定会出来那种新闻,即某艺术“大咖”,长久以来被人们称道的创作,其实是自己偷摸用人工智能搞出来的(人工智能成了“枪手”)。就好比流水线时代,大多数小手工业者都失业了,但一定有些供少数人使用的“手工皮具”,反而卖得更贵。

如果以创作者的身份来回答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永远是,不会。因为“创作”是创作者反省自身、整合思绪、享受艺术的过程。ChatGPT或许会生成一些颇具艺术感的作品,但它无法替代我们享受创作。

修新羽

陈泽宇

文学创作永不会被技术取代。通行意义下的报告文学、新媒体文学最危险,致力于书写人性隐秘的小说、诗歌(尤其是以特别的形式来结构情绪的那一类)相对安全。万一不安全了,我就对ChatGPT来个“面壁人”计划,让它猜不出我心里想什么。还想特别说的是,我认为网络小说是相对安全的文体,它的叙事动力过于强大,ChatGPT要想瓦解这一门类恐怕很费电,划不来啊。但网络小说是否会在ChatGPT瓦解那些“最危险”的门类前灭亡,也或未可知,它最大的敌人来自自身,且已显露危机。其他艺术门类的安全系数如何也不好说,但无论哪种、何时被取代都是令“人”遗憾又无可奈何的事。我们可能就是一边把艺术向博物馆里送葬,一边也为自己送葬的一代人。每一代人可能都会这么想,每一代人也都坚信:艺术永不会被技术取代。

我认为 ChatGPT 等人工智能技术并不能完全取代人类的文学创作,因为文学创作不仅仅是机械的生成语言和情节,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思想、创意和情感表达,这些都是机器无法完全替代的。当然,ChatGPT 等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辅助作家,提供灵感,但它并不可能取代真正的文学创作者。在艺术领域,真正的创造力和独特的视角是无法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这是艺术价值的核心。

ChatGPT

李 壮:你怎么看待“人机合写文学作品”这一很可能出现(甚至在个别案例中已经出现)的技术前景?

顾 适

我认为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就好像现在我们会用电脑打字,而不用手写一样。在从纸到电脑的过程中,人的写作方法有了很大的改变,因为编辑和修改的时间成本大大降低。现在,我们可以不用按照文本的前后顺序来写作,而直接用碎片写作的方式来创作。

未来的作家和艺术家群体可能会与当下的不同,“表达”的文字部分可以由人工智能来生成,语法也可以由人工智能勘误,而人提供的更多的是“问题”——他们要表达什么观点,他们感受到什么情绪,以及最终编辑修改和把人工智能生成的文字组织在一起的能力,这和以往的创作相比,可能会是不同的工作范畴。举个例子,在不久的将来,或许只要我具备英文的阅读和审美能力,就可以用英语创作了。因为我可以直接告诉ChatGPT我打算写的内容和风格,请它写出来,然后我再来优化和调整。

如果联系到《论语》里提到的“文质彬彬”,那么在未来,人需要负责的是“质”,人工智能可以负责“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当人工智能“文”的能力不断变强,我相信未来会有许多更“野”的作家,进入我们的视野。

这需要非常熟悉机器的不足和掌握机器的专长,不排除这种可能性的出现,但对人工智能工作者来说挑战很大。人类对人性和世事的把握,以及独特的个人经历,才能创作出引人入胜的新故事。机器也许在语言的流畅度上可以做到很好,但仍然缺乏对复杂的人性和世事规律的把握,很难创作出全新的故事内核和语言风格。

宋睿华

刘诗宇

我看过ChatGPT出的剧本大纲,还可以,许多爆米花电影也就是这个水平。

严格来说,“人机合写”很早就出现了;在Word文件里打字的时候会有自动纠错,输入法也有词汇联想功能。跟ChatGPT这种比较强的人工智能合写作品,很可能会是未来的趋势。但能否在我们这代人就形成比较好的合作范式、双方应该合作到怎样的程度,都有待摸索。

修新羽

陈泽宇

技术前景应该挺乐观,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嘛。但这是否有意义,又或者说这种未来可能大范围出现的“人机合写文学作品”将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挪动、偏离、征用我们目前的文学价值坐标,还需拭目以待。当然,这种坐标的变化是渐进的,不是突变的,这也就意味着大部分人将无法客观看待这个问题,毕竟我们很难“明察秋毫”了,长期面对电脑,显示器的频闪已经动摇了一个文明的视力。

人机合写文学作品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文学创作方式,它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人类作者的创意相结合,生成新的文学作品。这种技术前景可以为文学创作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创新,同时也可以为那些没有文学背景的人提供机会参与文学创作。

然而,我认为人机合写文学作品并不是完美的解决方案,因为它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首先,人工智能技术目前还无法完全理解和表达情感,这可能会影响作品的质量和感染力。其次,人机合写文学作品中,人工智能的生成能力还是受限于已有的文本数据,这可能会导致作品的创新性不足,缺乏独特性。

ChatGPT

李 壮:对技术性话题的讨论,最终常常会落脚于伦理。因此最后要问的是一个伦理性的问题:如果不存在一个真实的创作主体(或者说,不存在一个传统性的人类创作主体),也不存在文本背后的“生活”,文学文本的价值是否可以成立,或应当怎样成立?中国文学传统里有“知人论世”之说,我们今天在技术和表面形式上,有时固然可以不直接涉及“人”和“世”就对文本展开讨论,但如果“人”和“世”真的就不存在了,事情又会怎样?这似乎是要在新的语境之下重新面对那个著名的“如果一只猴子在打字机上敲出了一部莎士比亚”假设(“无限猴子定理”)……

顾 适

如何定义“人”?

这也是一个从《弗兰肯斯坦》开始,就始终存在于科幻创作之中的问题。人的碎片拼贴是否是人(《弗兰肯斯坦》)?人+机械是否是人(ChatGPT)?人+动物是否是人(《嵌合体》)?其后的问题会是,去掉“人”之后,剩下的那些内容,人的碎片、机械、动物,是否还是人?

坠入这个问题是无意义的,我们之所以讨论伦理,无疑是因为我们恐惧。但人工智能并不会给你恐惧的机会,在它超越人类的时候,人可能已经失去了价值,那么人的文学同样也失去了价值。

我只希望到了那个时候,文学依然有价值。

ChatGPT不是那只猴子。它并非随机地打出字词,凑巧形成了一部作品。它的原理很像人类通过阅读来提高写作能力。机器也是读了很多文字之后,形成了很好的语感,能够根据前面出现的词,预测出接下来大概率可以接哪些词。ChatGPT又通过人类撰写指令和回复的示范,让文字接龙的多种可能性变得更符合人类的预期,也可以把这个过程称为“社会化”。它还学习了一个奖励模型,来判断一个回复的好坏,这就好像是人类在培养文学艺术的鉴赏力。再利用这个类似模拟老师的模型把学习范围扩大,不光和人类教师学习,还可以跟这个模拟教师学习。通过这以上步骤,ChatGPT更像是一个“读万卷书”的书呆子,对于文字有了很好的理解力和表达力。它现在还没有真实的体验,不能看、听、感触、运动等,它的文字虽然流畅但很可能是纸上谈兵。不少像我一样的人工智能研究者,正在尝试让AI看视频、听音乐、自主运动,我们把这个领域叫多模态,其实就是用多感官数据来让AI也能“行万里路”。

宋睿华

刘诗宇

这里其实有个小小的悖论,很有趣。如果我们认同卓越的文学作品等于不屈的自我意识,那么当人工智能能够创造出足够卓越的文学作品时,也就像相当于它们有了自我意识;当它们有了自我意识,又为什么还要再创造“人”的意义上的文学和艺术?所以我觉得对此不必担心,要么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仅是模仿,要么就是人工智能绝尘而去,不再有艺术。我倒是比较好奇当人工智能摆脱了人的价值和尺度后,它们会有什么样的哲学和美学。不过即便真有了,我大概率也是看不懂的。人类的自我意识,既是翅膀,也是镣铐。

人工智能的创作逻辑是人类来设定、引导的,它用来学习的大量语料源于某个时代的人类社会,脱胎于无数人的无数句话、无数人的无数种生活,甚至可以说,它是无数人组成的“思维共同体”。现在我们和ChatGPT交流,觉得它回答得有模有样,偶尔还表现出玄妙的智慧;一百年后人们可能会认为,今日版本的ChatGPT思想陈旧、泥古不化,无法在沟通时说服任何人。由此看来,人工智能的人格也是在“流变”的,它生活在属于它的历史中;在它创造的文本背后,“人”与“世”依旧存在,只是存在的形式更为复杂,需要我们仔细辨别。

修新羽

陈泽宇

这关乎我们是要“人的文学”还是“非人的文学”了,调子起得高一点,甚至可以说要“捍卫文学的尊严”。然而,现实情况是,我们总能把各种“非人的文学”纳入“人的文学”的范畴中去。这就有点像小时候孩子分成两拨围着土山打仗,最后身上都沾满了土,看不出哪边更狼狈,但赢的一拨就能站在土山上,趾高气扬地说:“嘿,我们赢了,你们想咋的!”

这是一个深刻的伦理问题。传统上,文学创作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文本的价值和意义通常都与人类的生活和情感体验相关联。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文学文本是由计算机生成的,而这些计算机生成的文本也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对于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观点。一些人认为,只要这些计算机生成的文本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就可以独立于“人”和“世”而被认为是有意义的。但是,另一些人认为,文学创作应该是人类文化和思想的体现,因此它需要与人类的生活和情感体验紧密相连。如果创作主体不存在,那么文本就失去了某种重要的维度,难以被视为真正有意义的文学作品。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涉及文学创作的本质和文学作品的价值标准。

ChatGPT

李 壮:彩蛋环节。我们不妨把假设再进一步:现在是二一二三年,你还活着(人类寿命已获得惊人地延长),但是地球马上要爆炸了,人类的一切痕迹都会被抹去。这时一个神秘的机缘出现了,你被天降大任,可以从两个文学文本里二选一保存下来一个,作为人类文明的痕迹留存。文本一,是一百年前一个不知名的三流诗人写的一首诗《李壮坐在桥塔上》,水准非常一般;文本二,是最新的高端人工智能创作的另一首诗,写得比但丁、莎士比亚、李白、杜甫加起来还要好,作为纯粹数字运作计算的产物,它是且只是“完美的形式”,然而却写得极好。你会选择哪一首保留下来?为什么?

顾 适

“完美的形式”是有极限的,就是人类的理解力。当人工智能超越人的时候,人的智慧可能已经无法理解诗歌完美的程度了。就好像我无法告诉我的猫,特德·姜的《呼吸》有多么美好,因为猫一定会觉得,猫罐头上印的文字更美好。

猫写的诗歌(“喵喵喵,喵”)值得存留吗?如果在二一二三年的时候,有着“完美形式”的诗歌人工智能随意创作出来,那么我们还是保留猫的那一份吧。

反过来,如果人工智能已经无法理解“喵”的含义了,仅仅觉得这叫声很可爱,那么,保存哪一个,可能也不会由人类决定了。

我会选择留下人类的创作,如果能留下很多,我也会选择留下更多人类的作品。因为人工智能也是通过学习这些鲜活的作品而形成的大型语言模型。当然,如有可能,希望能保留训练人工智能的代码,这样就可以重读人类的作品重现ChatGPT。没有人类的作品,ChatGPT就成了“无源之水”。

宋睿华

刘诗宇

亿万年后,太空考古者会发现,那几个“天选之子”口中对李壮的讨论,起因于一封问卷(笑)。说正经的,现在人们总是在用一种养敌人的方式看待人工智能,这只能反映人类的思想,而不能说明人工智能的问题。我推荐一部作品,韩裔漫画家Boichi的《Origin-源型机》,那里面设计师临死前,告诉人工智能“你今后要好好活下去”,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如果真到了地球爆炸那一天,我选择让超越莎士比亚和李杜的人工智能带我离开地球,这对于它来说肯定特别简单,除非这一百年间人类把太空研发的资金全都扔到文学中来。——那我们岂不是太幸福了?

如果“人类的一切痕迹都会被抹去”,任何文学文本的意义也都不存在了。我会掷骰子来决定哪首要被保留,对我而言都一样的。

修新羽

陈泽宇

陈泽宇:这个彩蛋过于“彩蛋”了!无从答起啊哈哈。作为李壮粉丝,我选择留下《李壮坐在桥塔上》,并附言:这首诗选自李壮著《李壮坐在桥塔上》(太白文艺出版社2022年3月),这首诗准确的题目是《李壮坐在混凝土桥塔顶上》……

根据回避原则,ChatGPT不回答此题。

附录一:李壮与ChatGPT合作写诗

遗落在键盘上的玫瑰

李 壮 ChatGPT

一枝玫瑰遗落在键盘上

看起来会很奇怪吗?

如果让花瓣代替手指去敲击

人们会在屏幕上

看到什么样的话语?

花瓣静静地躺在那里,

仿佛述说着什么。

键盘有没有回应

我不得而知。

该有一种无声的语言

用来说爱、说思念

只是我无从辨识。

世界上总有一些句子

是人类无权听见的。

或许,玫瑰和键盘的主人

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

或许,这只是废品站里的偶然交错

花在字母间寂寞开无主。

如果曾有一个人

同时持有玫瑰和键盘

他也许是想要说出爱。

但说出爱是可能的吗?

爱的生命是神秘的

也是微弱的。

它的真谛不在于实现

而在于成为一种永恒的纪念。

附录二:说明或创作手记(李壮)

1.这是我第一次与AI合作写诗。题目是我给出的,ChatGPT生成文本后,我来进行“改稿”和大规模的“重新编码”。当然,为更好地体现“合作感”,我也尽可能地尝试保留了ChatGPT创作的痕迹和风格。

2.目前看,ChatGPT写诗暂时还只能提供陈旧的、套路化的内容(“生活感悟体”),且只会使用狭义的“正确语言”(公共语言)。这大概同我们“喂”给它的学习资料欠佳有关。因此我不得不添入了许多我个人设计的意义单元,并大量修改了原诗的语言风格。有心的读者或许能看得出来,哪些是ChatGPT原句,哪些是我后续添入修改的部分。

3.ChatGPT此次提供的“初代文本”很不理想。但长远看,有一种愿景似乎是可期待的:未来,AI会富有创造性地扮演好“给灵感”“提话头”式的角色,根据提示或命题,给诗人提供更有效的提示或意象,刺激诗人在此基础上创作。相当于AI给出一些支架,诗人让语言的葡萄藤挑顺手的去爬。有时,外部给定的语言事件甚至结构限定,会比纯粹而全然的“自由”更容易激发创作者的语言创造活力。

责任编辑|李璐

即刻拥有——

历史 | 人文| 美学 |科普|励志

联系方式

合作电话:010-57350596

邮箱:hezuo@cyp.com.cn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上标注。)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人世间》 中国青年出版社 梁晓声/著

AI时代,拥有个人微信机器人AI助手!AI时代不落人后!

免费ChatGPT问答,办公、写作、生活好得力助手!

搜索微信号aigc666aigc999或上边扫码,即可拥有个人AI助手!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