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有法】ChatGPT写作“火”了,语文教师“难”了

今年高考语文科作文题公布后,ChatGPT写了很多应考作文:《时间的主宰者与仆人》《时间的权力:技术的双面性》《探索陌生世界背后的动力》《故事的力量——重拾失落的传统》……热闹过后,我们或许会把这件事当作笑谈,尽管ChatGPT文章写得很快,充其量也就与学生一般作文水平相当。但是,如果在真实的教育场域中,ChatGPT深度介入教师与学生之间,作为一种学习工具或手段参与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那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譬如,学生交给你的作文是ChatGPT写的,你能分辨出来吗?你该怎样对待你的学生?或言之曰,ChatGPT写作“火”了,语文教师“难”了!ChatGPT-4以其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NLP)功能,它的写作与一般的学生写作几可乱真,猛然一见,难免眩惑。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人与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以智启智,以心育心,这是教育过程的本质要求。所以,尽管ChatGPT有强大的语言处理能力,而从根本上说,它毕竟是一种学习工具,它把人类的知识转变成机器的知识,其文本生成建立在利用GPT语言模型,对互联网中海量语料进行对齐的基础上。对学生而言,语文学习最重要不是“语料”,而是要养成“语感”,因为,语感既是他的学习成果,又是他后续学习的工具。ChatGPT有的是“语料”,缺的是“语感”,所以,它的价值仅在于辅助学生学习,而不可能代替学生学习。在这里,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非常重要。“亲其师,信其道”,考验的是教师的职业精神与专业能力。作文是一种综合性的语文能力,集中体现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成果。但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提升作文能力总是语文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帮助学生突破语文学习的这个难点,教师可依凭的不是ChatGPT这个机器,而是自己的一双慧眼,是精妙的教育艺术。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深刻了解自己的学生。早在今年年初,一些教育媒体就开始关注ChatGPT对教育的影响。

2月24日,《中国教育报》刊登《做好时代的冲浪者》一文,这是ChatGPT撰写的深圳市高考一模考试语文科材料作文。对此,深圳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陈继英评价说:“这和大部分高三学生可以‘打个平手’。”他同时指出:“文章的缺点也很明显。全文空洞说教,……语言缺乏个性,……其写作还是一种整合性、生成性模式思维。”人有其性,文有其品。我以为,如同陈老师一样,我们从学生的文章中,若能读出其性情、趣味与思维,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更加重视提升思维水平,发展个性化表达,作文教学的效果会要好得多。锤炼对文章的敏感性。文章是有“味道”的。何谓文章之味?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这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最早以味说文的案例。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说:“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邪!”所以,语文教师要善于从文章语言的形、声、色诸要素,表达的赋、比、兴等手法中,去体会文章的象外之象、言外之言,去体会作者的才情与见识。滋味源自生活,品味基于经验。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司文郎》虽为夸张之作,但其中的道理仍有启示意义。评判文章优劣,盲僧以鼻代目,嗅觉与视觉交通,互为功用,而判卷尤准,其原因在于“即前日瞽僧,……是前朝名家。”可见,对文章滋味的高度敏感,是在阅读、写作与生活实践中练就的。看看蒲松龄笔下的煎饼吧!“若夫经宿冷毳,尚须烹调,或拭鹅脂,或假豚膏,三五重叠,炙赙成焦,味松酥而爽口,香四散而远飘。”(《煎饼赋》)字里行间,香味四溢!这不仅仅是遣词造句,更是他真切的生活感受。应用好ChatGPT对教与学的辅助功能。△AI图源:腾讯新闻

基于数据存储的丰富性,ChatGPT能向学生提供非常多的教育资源,如学科知识点、参考书目、学术文献、历史事件等。写作从来是厚积薄发的。因此,指导学生学会选择、使用ChatGPT资源,会让其作文内容更加充实。另外,使用ChatGPT作为学习评估的工具,为学生写作提供即时反馈,如指出书写和语法错误,并提供改进意见。当然,教师也可利用ChatGPT有效评估学习状态,根据其作文一贯表现以及个性化写作特点,提出更加贴近他们实际需要的建议和指导,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历史地看,教育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带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乃至教育模式、场景、生态等方面的变革。时至今日,ChatGPT的功能和特性仍在开发和完善之中,对教育与教师工作的影响亦没有完全凸显出来。但我相信,无论教育技术如何进步,立德树人这个教育的根本任务不会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的教育目标不会变。所以,还是回到作文这个话题来,请您判断下列两段文字,何为教师撰稿?何为ChatGPT所写?1)我培养人的智慧,提升人的素质,使人沉淀内心,提升品味。我不断地拓宽人的视野,让人不断思考、不断进取,成就非凡,不断创造人类文明的新高度。(2)教师为标杆,教师如何对待“教”,学生就会怎样对待“学”。“亲其师,信其道。”学其师,超越其师。教师的经验,给学生以不断前行的指引。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