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大脑:智能增强人的未来

文章主题:文章关键词:替代, 使用第二大脑, 智能增强人, 信息技术

666AI工具大全,助力做AI时代先行者!

替代你的不是机器人、而是使用第二大脑的智能增强人。

编者按

随着 ChatGPT 的知名度日益提高,许多人开始担忧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然而,从信息技术专家涂子沛的角度来看,更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新的人类已经学会了与人工智能协同工作。因此,我们需要开发自己的“第二大脑”来适应这个新时代。这段话选自本书的结论部分,名为《凭借脑机协作,成为智能增强人》。

一场以脑机协作为主题的技术革新浪潮正在逐步逼近,我要阐述的是,这并非是第二大脑对第一大脑的完全替代,而是两者的协同合作。对于运用第二大脑的个人来说,无论他们从事何种职业——工程师、程序员、作家、艺术家、律师等等,实际上都在拥有一个强化版的大脑。据研究显示,他们的的工作效率将会比一般人士高出百倍、千倍,甚至可能达到千倍以上。

在未来的学习和创新浪潮中,我们正面临着一场颠覆性的变革。您不必担忧的是人工智能将轻易取代您的职位,而是那些拥有强大“第二大脑”的年轻一代。他们可能在刚刚完成本科学业不久,掌握相关技能后,其能力或许会超越那些在职场打拼多年、经验丰富的中年人。这类“智能增强”人才将逐渐崛起,成为职场的新星,甚至有可能取代您的位置。因此,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在这个新的时代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发挥自己的优势,迎接这场由人工智能引发的 Learning Revolution。

在全球科技领域,精英们将会率先采用第二大脑技术,利用其协助管理生活、辅助决策。你是否渴望能走在前沿,尽早尝试并打造属于自己的第二大脑,从而成为智能增强型人类,获取竞争优势呢?

用视觉化的方法去重温记录

我的祖父涂廉清,出生于1910年,身为一名普通的农家子弟,他的教育经历仅限于两年的私塾学习。然而,他的人生并未因此受限,反而因为机缘巧合,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他被送往省城的钱盐商行开始了学徒生涯。虽然初时他的工作是站在柜台打杂,但由于他的勤奋好学,很快就掌握了记账的技能,成为了商行的账房先生。之后,他更是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独立出来开设了自己的店铺,并因此积累了一定的财富。然而,在他还未来得及品味成功滋味的时候,他已经离开了人世。我父亲回忆说,祖父生前经常和他们提到的 phrases 就是“手勤免脑记”,这不仅是他对生活的总结,也是他留给后人的最重要的教诲。

“手勤免脑记”这一理念包含两个重要层次的含义。首先,它主张我们应保持手部动作的敏捷,这样才能使大脑得到放松。当我们用笔记录信息时,大脑就不需要不断地回想起这些内容,从而减轻了大脑的压力。因为大脑的主要职责是进行思考和决策,而非单纯地记忆事物。这也与我们在之前的讨论中提到的“大脑卸载”的观点相呼应。其次,“手勤免脑记”强调相较于大脑记忆,手记的可靠性更高。因此,我们应该更加信任并依赖记录来保存重要信息。这种观点不仅有助于提高信息记录的准确性,还能让我们更好地利用大脑进行深入思考和有效决策。

祖父留下来的话不多,“手勤免脑记”应该是他毕生经验的总结。我认为他从账房和会计的工作中,悟到了记录的精髓。这个精髓帮助他在生活中自学成材,实现了鲤鱼跃龙门,把一大家人都带到城市生活,最后自己还白手起家做起了生意,这个精髓就是勤于记录、善于记录,从记账当中学到的记录应该是改变了祖父一生的重要技能。

如今我也常常把这句话讲给他的曾孙一代听。我告诉他们,曾祖父的这句话“手勤免脑记”蕴含着获得人生成功的原则和方法。但在过去,一个善于记录、勤于记录的人会获得成功,一个不做记录、或者很少做记录的人很难获得成功——这个结论,只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没有实证,因为我们没有办法用做物理实验、生物实验的方法去对人的一生分组控制、验证。但在今天,如果不会记录、不勤于记录,就无法构建自己的第二大脑,无法享受人工智能给我们的学习、思考和创新带来的便利,无法发挥脑机协作给个人带来的爆炸性优势。有些人会拥有第二大脑,有些人没有,这个区别是一个清晰的事实。

当然,仅仅记录还不够,我们还要用数字化的方法来管理、使用第二大脑当中的记录。你肯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刚刚读完一本好书,你想记住其中一些有价值和启发意义的内容,你努力了,在书上画线,甚至将部分内容摘录到自己的第二大脑中。可能在记录的时候,你还使用了本书强调的重要经验:让它和其他的信息产生连接。但最终发现,你还是忘记了。这些信息没有在你的大脑中产生“凹槽”,这些名人金句就好像过眼烟云,对你的生活没有发挥真切实在的影响和作用。

行百里者半九十。记录是基础,是最花时间和精力的工作,但它仅仅是成功的一半,另一半在于使用。我认为常常回顾、重温我们的记录,是让记录不断发挥作用最有效的途径。

在我长期的实践中,我摸索出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概括为:“视觉化”:把相关的、有联系的信息集中到一起,可以放到一个页面、一张图谱、一面白板之中,有必要的时候,还必须打印出来,盯着屏幕或者纸张看——久久的凝视。

人类的思考是和眼睛同步的。眼睛就是大脑之外最大的神经元,我们在用眼睛阅读信息的同时,它可能刺激大脑内部的神经元,开展一种想象和体验,就像我们在真实的世界中亲自经历一件事一样,从而整合我们大脑的通路,触发神经元之间产生新的联系,不仅加深记忆,还可能促生新的创意。

很多名人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都会提到“视觉化”的方法,大家都知道奥运滑雪冠军谷爱凌,在美国有一个女滑雪运动员比谷爱凌还有名、还成功,她就是2010年的奥运高山滑雪冠军林赛·沃恩(Lindsey Vonn),她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一共获得了80多次冠军,次数远超谷爱凌,是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女子滑雪运动员,她在总结自己逢战必胜的经验时说:

在滑雪前我总是会想象一下滑雪的画面,当站在出发点时,我已经在头脑里滑了 100 次了,想象着我每次要怎样拐弯 ……一旦将一条路线视觉化,我就永远不会忘记。所以我滑的路线总是正确的,我可以完全按照我想要的方式滑完比赛的全程。

就在我写作本书这个章节的时候,Logseq已经推出了“白板”的新功能,它可以把一些信息块从不同的页面之中抽离出来,放到同一张平面之上,并且重新定义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所以称为“白板”。我相信白板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功能,在白板上的信息会更好的变成思考和行动,就像我们前面介绍的图谱分析一样。

实行量化分析,保持个体生活的高度清晰

因为孩子喜欢打冰球,我最近几年开始观看北美的冰球比赛。我注意到北美电视台的解说员在讲解冰球赛事的时候,拥有大量的、惊人的资料。例如,解说员会告诉你,刚才某某运动员的这个进球,是整个赛季第 7 个决定性的进球了。然后画面会立刻播出他前几个进球的情况,这时候解说员又会告诉你,今天的第 7 个进球和第 3 个进球高度相似,他会拿出另外一场发生在几个星期之前的类似比赛进行对比,他会对比运动员动作的幅度、进球的角度、其他队员的位置队列,通过电视上画中画的屏幕进行展示。

你确实发现,有些情况几乎一模一样,他又继而给你分析这位运动员的风格、技巧,甚至立刻调出了他在接受 记者采访时的自我陈述和对答,解释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种风格何以形成。在听到这样讲解的时候,你会感到这位解说员做了很多准备,不仅在真材实料当中游刃有余,还有自己的判断,这种充实的观感会令你情不自禁地赞叹。当然,我们不难推断,这位解说员和电视台在转播这场比赛之前,必定做了大量的数据分析工作,他很可能也在使用一个类似第二大脑的工具,即提前把所有的资料、可能用到的镜头都条分缕析的分类了,一旦需要,就可以立刻搜索、调用和播出。

我还发现在赛车比赛中,解说员也开始大量的使用数据。因为已经有很多的传感设备安装在赛车之上,这些传感器记录了发动机的转速、车速、位置、外部的温度、湿度、气压风速等情况。解说员在解说的时候,可以大量的引用这些数据,来分析驾驶员操控赛车的行为,这些数据和分析也给观众带来了极为信服、充实的感受。

这种令人信服、充实的感受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类的天性就重视证据,而且极其重视数字化的证据,数字是所有证据当中最锐利的、最精确的,因而也是最有穿透力的证据。你也可以把自己的人生视为一场比赛,我从中获得的启发是,我们也要像这些解说员一样用量化分析的方法来管理我们自己的人生和生活素材,唯此,在人生的赛场上,我们自己、我们身边的其他人才会对生活产生一种充实、紧凑的满意感和成功感。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用统计、量化分析的方法来管理、使用我们的第二大脑。在第二章我介绍了一种全新的、革命性的日记模式,它可以把目标、任务、措施和时间的管理融合到一起,用自我追踪和量化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管理。通过不断地动态整合和动态分析,我们的人生将会变得非常清晰。

一个人如果拥有清晰的人生,那也一定会是成功的人生。我在本书第四章节还讨论了如何把模糊的念头记录下来,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强调要进行突破,因为这种突破价值巨大。事实上,我们很多人在生活中不成功,就是因为自己的大脑长期停留在模棱两可的状态,在现实生活当中做不出清晰的判断和决定。

我们之所以是这样,也和哺育我们成长的传统文化有关。我们的传统文化过于推崇模糊和混沌的功用,低估了清晰的价值。那些反对分析、推崇模糊的人,是让我们满足于最初的那一片模糊的黑影,而放弃所有的行动和准备。当我们走在人生的长路上,当一些糟糕的事、困难或者挑战将要发生的时候,它们也是远处的黑影,我们要尽量去分析它、量化它,让它变得清晰,一旦它清晰了,我们就不会那么焦虑。

事实上,即使是一些好事临近,我们在兴奋的同时也应该让它变得清晰,很多时候,我们常常高估一件好事带来的效果,结果在好事来临之后反而失望,就是因为那件好事在我们的心中也是一团模糊,并不清晰,我们对它抱有不切实际的想象。

面对生活中的任何情况,事实上我们只有三种选择:改变、接受或者离开。这三个选项就像三个按钮一样明明白白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必须选择并启动其中一个,如果我们拒绝,就会一直处于模糊纠结的状态。例如坐在那里希望自己做出改变,但从来没有改变;希望自己离开,但从来没有离开;同时对所有这一切又没能真正的接受。毫无疑问,这样做,我们个人的生活就会陷于停滞当中。很多人一生都生活在这种混沌中,他们对人生的一些重大问题,例如生和死、爱和恨、自由和公平、民主和专制,文明和野蛮,一直到死都没有想清楚。就算是现实生活中很多衣食住行的具体问题,也都远远没有想清楚,所以只能一直在混沌模糊的状态中循环和转圈。

直抵清晰状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量化。一个人碰到困难,很生气、很沮丧、或者抵制不住诱惑、想抽烟、想偷懒、想暴饮暴食,这些冲动、情绪和欲望都应该被量化,量化就是给它们打分,它们有多强烈?从1 到10 可以打几分?是要满足自己哪方面、哪个部位的需求?这种情绪和冲动如果得到满足会带来多大的收益?当你从各个角度去分析它、量化它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慢慢地它不是情绪的一部分了,你分析得越清晰,负面的情绪和欲望就越可能被你击退,或者像乌云一样消散。

当我面临冲突,难以决定的时候,我会去到第二大脑的相关页面,梳理我的价值观,一边阅读我的相关记录,一边考虑我该如何决策,甚至在纸上把这些记录重新写一遍,并拿在手边,面对问题不断地反问自己,根据这些记录的对照我应该如何来处理这个问题——这就是清晰,一对一的清晰。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可能发现自己的记录远远不够,那就根据实际问题重新补充、校正自己关于价值观的记录。这正是第二大脑从上至下的建设方法。

有没有打破模糊、把想法和问题上升到清晰程度的能力,关系到人一生的发展,这是从无意识上升到有意识,在你将模糊的东西变为清晰的有意识之前,那些模糊的东西将控制你的生活,让你无所作为。事实上,这些模糊的东西就是很多人想不清楚、说不清楚,但把它称之为“命运”的东西。只需要终生践行清晰的价值观,不断地用量化分析的方法去管理自己的记录和第二大脑,就一定能改变、掌控自己的命运。

凭借脑机协作,成为智能增强人

前两点经验,无论是记录,还是动态量化管理,在没有第二大脑的时代,也是可以做到的,但成本很高,也就是说需要消耗极大的脑力和时间,还需要非常的执着,换句话说,这两点经验虽然好,但难以在大众当中普及。正因为如此,在过去的时代只有像柳比歇夫那样少数的人物才能利用这两点经验获得成功。

第二大脑的出现,让普通人都可以非常轻松的实现以上两点经验。不仅如此,借助人工智能的技术,我们还可能超越个人生物大脑的有限性,产生一些单个大脑完全无法产生的创意。

在前面我举出的3个ChatGPT的例子当中,我很欣喜地发现,ChatGPT并不是在像查字典一样一对一的回答我的问题,而是给了我一些可以启发创意的元素(也许一些元素本身就是创意),例如在第一个我征求书名意见的问答当中,它使用了“秘密武器”这个词;在第二个扩写的要求当中,它例举了“一个人可以通过发表一个有趣的笑话来让对方开心,或者在对方状态不佳时及时给予安慰”的具体事实;在第三个问题当中,它提出了“许愿珠”这个我完全没有想到的东西。这些都是我的大脑当中本来没有的东西,对世界来说,这些东西不是新的,但对某时某地的我来说,它们就是新的,这些新东西帮助我组织、拓展了自己的思维,当然也就带来了一些新的启发。

我们在前文讨论过,任何一条信息都是以分布式的方式存贮在大脑神经元中的。一个人展开思考,就是在第一大脑中不同的神经元之间试图建立有价值的连接,通过不同的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相连,产生了一条新的通路或者说桥梁。这种新的连接不仅仅关系到记忆,关系到知识,而且它就是创意和创新本身,人生就是连点成线、连线成图,创新就是有价值的新连接!神经科学也证明,神经通路是可塑的。当我们接受一条新的信息的时候,我们第一大脑中的部分神经元会努力和其他的神经元连接,形成新的通路。但大部分神经元也像人一样,很懒惰,一般情况下,它只和附近的神经元发生联系,所以我们一般情况下想到的东西,都是其它人也能想到的东西,平庸就是这样产生的。

这就是我们需要第二大脑的终极原因,当我们把生物大脑当中的所思、所想、所记投射到数字空间当中,人工智能就可以用算法帮助我们发现、建立新的神经元连接!当我们的大脑形成了新的大脑通路,我们的决策和行动就可能会有所改变。也可以说,第二大脑的算法赋予了我们生物大脑一种新的灵性,来自算法的灵性,是第一大脑无法在短时间里内生的灵性。

但我们又不能将思考和创新的工作完全交付给ChatGPT之类的算法。ChatGPT的创新是基于大数据的,当它的训练数据是一样的时候,它只能得出一样的答案,无论任何问题,当我们和世界上亿万他人得出一样的答案,那就不可能是创新。工程师可以开发出更好的算法,但我们每个人却必须构建自己的数据库,工程师的努力才会有意义。当我们拥有不同的数据,即使每个人都使用相同的算法,也能创造出新的奇迹。

就在本书即将付印的时候,ChatGPT又成功的通过了一门研究生课程的期末考试,这份试题来自世界著名的商学院——沃顿商学院的MBA 运营管理课程,和人不一样的是,ChatGPT仅仅用了几秒钟就完成了考试,还有人让ChatGPT参加了美国医生的执照认证考试(USMLE),它的表现也超出了预期。类似这样的消息,让人类感到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威胁。

这种被替代的威胁正是本书所反对的。不少人拥有这种“替代思维”,他们认为人和机器是“有你没我、只能二选一”的关系,还有很多人认为,人工智能对人类的替代只局限于低端的、重复性的工作,例如收银员、电话接线员、打字员、保姆、翻译、会计等等,而一些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例如作家、科学家、企业家、心理咨询师,人工智能是不可能取代的。

事实上,这两种想法都错了,人工智能可以通过现在的考试,这完全不能代表它可以取代人。我相信未来会出现新的考试方式作为衡量一个人水平的标准,就像我们今天的大部分考试允许带字典、带计算器一样,未来的考试也会允许带上自己的第二大脑、使用类似ChatGPT的人工智能,未来考试的重点是看看谁有更好的工具、谁能更有效的使用工具,就像在战场上人和武器是一体的,我们必须要较量武器一样。

还有,人工智能不仅仅会帮助我们收银、接电话、开车、做菜、洗碗,会做这些重复性的工作,它也能创新,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人工智能会作诗,会绘画、会写新闻稿,这些都是带有创造性的工作,未来所有的创新,都会是人机协作、脑机协作的结果。当然也有可能,人类对“创新”的定义会改变,会出现新的文学和艺术。

所有的人脑,都会在脑机协作的面前失去优势。基于人脑的思考和分析,将无法和脑机协作相提并论。所以,脑机协作才是真正的未来。脑机协作一定会改变人类的记忆和思考,推动我们产生新的创意,但这离不开人本身关于思考和创新的努力。脑机协作的结果,是人类生物大脑能力的扩展和增强。使用第二大脑,我们会成为智能增强人。而今天我们所有的人,都会在智能增强人面前黯然失色因为在第二大脑的帮助下,他们拥有的是一颗增强大脑。

《第二大脑》

作者:涂子沛

出版社:中国出版集团|中译出版社

文|涂子沛

编辑|彭韧

版权声明:

《巴伦周刊》(barronschina)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投资建议不代表《巴伦周刊》倾向;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AI时代,拥有个人微信机器人AI助手!AI时代不落人后!

免费ChatGPT问答,办公、写作、生活好得力助手!

搜索微信号aigc666aigc999或上边扫码,即可拥有个人AI助手!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