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页精华只看前25?全图泄露,惊喜在哪?点击探索隐藏的秘密!
内容简介:中国诗词大汇
杜甫
杜甫(公元 712— 公元 770 )汉族河南巩县 ( 今巩义市 ) 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 , 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 (《 新安吏 》《 石壕吏 》《 潼关吏 》)“ 三别” (《 新婚别 》《 垂老别 》《 无家别 》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 1500 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 春夜喜雨 》 年代 : 唐 作者 :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花重锦官城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生活「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人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不是吗?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季节正下雨雨就下起来了看它多么「好」! 第二联进一步表现雨「好」雨之所以「好」就好适时好「润物」春天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样雨尽管下春天但不是典型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春雨伴随着和风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是拟人化手法「潜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时间悄悄地来人们酣睡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作品赏析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很不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第三联不太阴沉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呢?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灯火是明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全是黑沉沉云地上也象云一样黑好呀!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尾联写是想象中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花最能代表春色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海洋那么田禾苗呢?山上树林呢?一切一切呢?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 《 春夜喜雨 》 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也就是「好雨」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也是一切「好人」高尚人格
诗人盼望这样「好雨」喜爱这样「好雨」所以题目中那个「喜」字诗虽然没有露面但「 『 喜 』 意都从罅缝迸透」(浦起龙 《 读杜心解 》 )诗人正盼望春雨「润物」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第二联所写显然是听出来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春夜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分明是看见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美景其无限喜悦心情又表现得多么生动! 中唐诗人 李约 有一首 《 观祈雨 》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看歌舞人相比 杜甫 对春雨「润物」喜悦之情难道不是一种很崇高感情吗?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 八阵图 》 年代 : 唐 作者 : 杜甫
【注解】: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图形用来操练军队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意思 【评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军事上才能和建树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绝句中别树一格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一首咏怀诸葛亮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八阵图”
【韵译】: 三国鼎立孔明功勋最为卓著 他创制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 千年遗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国破山河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春望 》 年代 : 唐 作者 : 杜甫
【注解】: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评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灵武即位改元 至德杜甫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 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
【韵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年代 : 唐 作者 : 杜甫
【 注解 】 : 1 、却看:回看 2 、愁何:不再愁 3 、漫卷:随手卷起古代诗文皆写卷子上 4 、青春句:意谓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还乡时并不寂寞 5 、即从两句:想像中还乡路线即出峡东下由水路抵襄阳然后由陆路向洛阳 6 、 此诗句末有自注云:“余有田园东京”(指洛阳) 7 、巴峡:四川东北部巴江中之峡巫峡: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襄阳:今属湖北
【 韵译 】 : 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消息 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 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 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 评析 】 :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延续七年多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人所共有全诗毫无半点饰情真意切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神态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浦起龙 《 读杜心解 》 中称赞它是 杜甫 “生平第一首快诗”
岐王宅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 江南逢李龟年 》 年代 : 唐 作者 : 杜甫
【 注解 】 : 1、李龟年:唐代著名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2、歧王:唐玄宗弟弟李范他被封为歧王 3、崔九:就是崔涤当时担任殿中监 【 韵译 】 : 当年岐王宅常常见到演出; 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艺术 没有想到这风景一派大好江南; 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这位老相熟 【 评析 】 : ??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李龟年是开元初年著名歌手常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歌唱艺术诗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蘅塘退士评为:“少陵七绝此为压卷”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江风半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 赠花卿 》 年代 : 唐 作者 : 杜甫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 《 升庵诗话 》 却说:“花卿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沈德潜 《 说诗晬语 》 也说:“诗贵牵意有言而意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杨、沈之说是较为可取 中国封建社会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等级界限据 《 旧唐书 》 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奏承和; ” 这些条分缕析乐制都是当朝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诗予以委婉讽刺 耐人寻味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乐曲赞美诗看: “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事物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抽象乐曲这就从人听觉和视觉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音乐效果
“半江风半云”也是采用同样写法:那悠扬动听乐曲从花卿家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锦江上冉冉飘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那种“行云流水”般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形象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者天子所居皇宫也;“人间”者皇宫之外也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乎作者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讽刺云:“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 《 诗人玉屑 》 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棉藏针寓讽于谀意言外忠言而不逆耳可谓作得恰到好正如杨伦所评:“似谀似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此等绝句何减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 《 杜诗镜铨 》 )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雎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
《 浣溪沙 》 年代 : 唐 作者 : 杜甫
叶层层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 浣溪沙 · 麻叶层层叶光 》 年代 : 唐 作者 : 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忘南北
《 哀江头 》 年代 : 唐 作者 : 杜甫
【 注释 】 : 少陵野老: 杜甫 自称曲江:今西安市附近“归不得”:当时杨贵妃缢死马嵬坡 【 简析 】 : 本诗作于至德二年(756)春天这前一年诗人去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安禄山叛兵俘虏带到了长安后来逃出诗中所写就是当时长安所见到荒凉情景回想起从前盛况悲愤之情贯穿全篇 唐肃 宗至德元年( 756 )秋天杜甫离开鄜州去投奔刚即位唐肃宗不巧被安史叛军抓获带到沦陷了长安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诗人内心是十分痛苦第二年春天诗人沿长安城东南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 《 哀江头 》 就是当时心情真实记录 全诗分为三部分 前四句是第一部分写长安沦陷后曲江景象曲江原是长安有名游览胜地经过开元年间疏凿修建亭台楼阁参差奇花异卉争芳一到春天彩幄翠帱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击毂真是说不尽烟柳繁华、富贵风流但这已经成为历史了往日繁华象梦一样过去了现呢“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一个泣咽声堵老人偷偷行走曲江角落这就是曲江今日“游人”!第一句有几层意思:行人少一层;行人哭二层;哭又不敢大放悲声只能吞声而哭三层第二句既交代时间、地点又写出诗人情态:春日游览胜地不敢公然行走却要“潜行”而且是冷僻无人角落潜行这是何等不幸!
重复用一个“曲”字给人一种纡曲难伸、愁肠百结感觉两句诗写出了曲江萧条和气氛恐怖写出了诗人忧思惶恐、压抑沉痛心理含蕴无穷不愧是文章圣手!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写诗人曲江所见“千门”极言宫殿之多昔日繁华而着一“锁”字便把昔日繁华与今日萧条冷落并摆一起巧妙地构成了今昔对比看似信手拈来却极见匠心“细柳新蒲”景物是很美岸上是依依袅袅柳丝水中是抽芽返青新蒲“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反衬哀恸一是说江山换了主人二是说没有游人无限伤心无限凄凉大有使人肝肠寸断笔力 “忆昔霓旌下南苑”至“一笑正坠双飞翼”是第二部分回忆安史之乱以前春到曲江繁华景象用“忆昔”二字一转引出了一节极繁华热闹“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先总写一笔南苑即曲江之南芙蓉苑唐玄宗开元二十年( 732 )自大明宫筑复道夹城直抵曲江芙蓉苑玄宗和后妃公主经常通过夹城去曲江游赏“苑中万物生颜色”一句写出御驾游苑豪华奢侈明珠宝器映照得花木生辉
然后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游苑情景“同辇随君”事出 《 汉书 · 外戚传 》 汉成帝游于后宫曾想与班婕妤同辇载班婕妤拒绝说:“观古图画圣贤之君皆有名臣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汉成帝想做而没有做事唐明皇做出来了;被班婕妤拒绝了事杨贵妃正干得自鸣得意这就清楚地唐玄宗不是“贤君”而是“末主”笔墨之外有深意存焉下面又通过写“才人”来写杨贵妃“才人”是宫中女官她们戎装侍卫身骑以黄金为嚼口笼头白马射猎禽兽侍从豪华如此那“昭阳殿第一人”妃子、那拥有大唐江山帝王该是何等景象啊!才人们仰射高空正好射中比翼双飞鸟可惜这精湛技艺不是去用来维护天下太平和国家统一却仅仅是为了博得杨贵妃粲然“一笑”这些帝王后妃们哪想得到这 种放 纵生活却正是他们亲手种下祸乱根苗!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腰 耶 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 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 时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 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 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 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 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 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 兵车行 》 年代 : 唐 作者 : 杜甫
【 注解 】 : 1、妻子:妻和子女 2、干:犯冲 3、点行频:一再按丁口册上行次点名征发 4、正:即长唐制:百户为一有正管户口、赋役等事 5、与裹头:古以皂罗三尺裹头作头巾因应征才年龄还小故由正替他裹头 6、武皇:汉武帝他历史上以开疆拓土著称暗喻唐玄宗 7、山东:指华山以东义同“关东” 8、二百州:唐代潼关以东设七道共二百十一州举其成数 9、县官:指官府 【 评析 】 : 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名篇为历代所推崇诗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灾难充满非战色彩 诗开头七句为第一段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悲惨情景描绘了一幅震人心弦送别图“道旁”十四句为第二段通过设问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境况“长者”十四句为第三段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 ? 情况全诗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罪恶揭露得尽致淋漓 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叙述中张翕变化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诗杂 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既井井有条又曲折多变 真可谓“新乐府”诗典范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登高 》 年代 : 唐 作者 : 杜甫
【 注解 】 : 1、渚:水中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 杜甫 正因病戒酒 【 简析 】 :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夔州时所作萧瑟秋天诗人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强烈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同情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 767 )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肺病生活也很困顿全诗通过对凄清秋景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悲苦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秋意风物具有鲜明夔州地区特征这两句不仅是工对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为远望 写水为俯瞰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 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景物和深远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境;“万”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 登高 ”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
“独”字写出举目无亲孤独感 ;“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这一联分承五、六句 :“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结果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景物 好比画家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情操便跃然纸上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 登楼 》 年代 : 唐 作者 : 杜甫
【 注释 】 : 玉垒:玉垒山今四川省汶川、茂县之间北极:北极星比喻唐王朝后主:刘禅刘备死后刘禅继位昏庸无能宠信宦官朝政腐败终于亡国梁甫吟:乐府篇名 《 三国志 · 蜀书 · 诸葛亮传 》 :“亮躬耕陇亩好为 《 梁父吟 》 ” 【 简析 】 : 这首诗写于成都时代宗广德二年( 764 )春诗人客蜀已是第五个年头上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定;十月便有吐蕃陷长安、立傀儡、改年号代宗奔陕州事;随后郭子仪复京师乘舆反正;年底吐蕃又破松、维、保等州(今四川北部)继而再陷剑南、西山诸州诗中“西山寇盗”即指吐蕃;“万方多难”也以吐蕃侵为最烈同时也指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日益衰败景象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出发点当此万方多难之际流离他乡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是繁花触目却叫人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 《 春望 》 )一样同是反衬手法行文上先写见花伤心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种种观感
颔联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锦江源出灌县自郫县流经成都岷江;玉垒山名今茂汶羌族自治县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春色从天地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浮云飘忽起灭正象古今世势风云变幻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境界饱含着对祖国山河赞美和对民族历史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无限心事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登楼所想北极星名居北天正中象征大唐政权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变古今”是从去岁吐蕃陷京、代宗旋即复辟一事而来明言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申说第二句“万方多难”针对吐蕃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于如焚焦虑之中透着坚定信念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登岳阳楼 》 年代 : 唐 作者 : 杜甫
【 注释 】 : 吴楚:指今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鴅省一带 【 简析 】 : 大历三年(768)春 杜甫 由夔州出峡因兵乱漂流江陵、公安等地这年冬天杜甫从公安到了岳阳这首诗就是登岳阳楼后所作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忧虑和关心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 [ 注释 ] ( 1 )岳阳楼:游览胜地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 2 )坼 [ 音“撤” ] :裂开分开( 3 )乾坤:天地( 4 )戎马:比喻战事( 5 )涕泗:眼泪 [ 译文 ] 过去早就闻说洞庭湖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吴国和楚国从湖东南分开天地好像日日夜夜湖上浮动亲戚朋友没有一封信给我年老多病只有一条孤舟北方边关正鏖战我*着岳阳楼栏杆老泪纵横流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 阁夜 》 年代 : 唐 作者 : 杜甫
【 注解 】 : 1、阴阳:指日月 2、短景:指冬季日短景:日光 3、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瞿塘峡夔州东 4、星河:星辰与银河 5、野哭句:意谓从几家野哭中听到战争声音几家:一作“千家” 6、夷歌句:意谓渔人樵夫都唱着夷歌见夔州之僻远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7、卧龙:指诸葛亮 《 蜀书 · 诸葛亮传 》 :“徐庶 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8、跃马:指公孙述述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用晋 左思 《 蜀都赋 》“ 公孙跃马而称帝”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这句是贤愚同尽之意 【 评析 】 : 这首诗是诗人大历元年(766)寓于夔州西阁作所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意思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感慨以诸葛亮和公孙述为例贤愚忠逆都同归于尽个人寂寞就更无所谓了全诗气象雄阔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 简析 】 : 蜀中有崔盱、郭英义等互相残杀百姓遭殃诗中“野哭千家”就是这次战祸写照 杜甫 经常情思诸葛亮这是他从内心崇敬一位贤臣也留下他自己影子
绝代有佳人幽居空谷 自 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 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 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 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 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 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 佳人 》 年代 : 唐 作者 : 杜甫
【 简析 】 : “佳人”并非写实只是一种寄托可能是诗人自己身影虽时世艰难多遭不幸仍不愿染浊流 【 注解 】 : 1、合昏:即夜合花 2、修竹:长竹与诗中“翠袖”相映 【 评析 】 : ?? 这首诗是写一个战乱时被遗弃女子不幸遭遇她出身良家然而生不逢 时安史战乱中原来官居高位兄弟惨遭杀戮丈夫见她娘家败落就遗弃了 她于是她社会上流落无依然而她没有被不幸压倒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咽下生 活苦水幽居空谷与草木为邻立志守节宛若山泉这种贫贱不移贞节自守 精神实值得讴歌 ?? 全诗文笔委婉缠绵悱恻绘声如泣如诉绘影楚楚动人“山泉水清出山 泉水浊”深寓生活哲理
【 韵译 】 : 有一个美艳绝代佳人隐居僻静深山野谷 她说:“我是良家女子零落漂泊才与草木依附 想当年长安丧乱时候兄弟遭到了残酷杀戮 官高显赫又有什么用呢?不得收养我这至亲骨肉 世情本来就是厌恶衰落万事象随风抖动蜡烛 没想到夫婿是个轻薄儿又娶了美颜如玉新妇 合欢花朝舒昏合有时节鸳鸯鸟雌雄交颈不独宿 朝朝暮暮只与新人调笑那管我这个旧人悲哭?!” 山泉水清澈又透明出山泉水就要浑浊浊 变卖首饰侍女刚回来牵拉萝藤修补着破茅屋 摘来野花不爱插头打扮采来柏子满满一大掬 天气寒冷美人衣衫单薄夕阳下她倚着长长青竹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 江村 》 年代 : 唐 作者 : 杜甫
【 注释 】 ( 1 ) 清江 :清澈江水抱:围绕( 2 )长夏:长长夏夜幽:幽静( 3 )棋局:棋盘( 4 )微躯:微*身体 【 译文 】 清澈江水曲折地绕村流过长长夏日村中一切都显得幽雅梁上燕子自由自地飞来飞去水中鸥鸟互相追逐嬉戏亲亲热热妻子纸上画着棋盘小儿敲针作鱼钩我老了多病身体只是治病药物除此之外还有别什么奢求呢? 这首诗写于 唐肃 宗上元元年( 760 )几个月之前诗人经过四年流亡生活从同州经由绵州来到了这不曾遭到战乱骚扰、暂时还保持安静西南富庶之乡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亲友故旧资助而辛苦经营草堂已经初具规模;饱经离乡背井苦楚、备尝颠沛流离艰虞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栖身之所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田园景象诗人拈来 《 江村 》 诗题放笔咏怀愉悦之情是可以想见
本诗首联第二句“事事幽”三字是全诗关紧话提挈一篇旨意中间四句紧紧贴住“事事幽”一路叙下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而自;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伴而相随从诗人眼看来燕子也罢鸥鸟也罢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天真无邪弥觉可爱棋局最宜消夏清江正好垂钓村居乐事件件如意经历长期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么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结句“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虽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曰“更何求”正已有所求 杜甫 确实没有忘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生活是建筑“故人供禄米”基础之上这是一个十分敏感压痛点一旦分禄赐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所以我们无妨说这结末两句与其说是幸词倒毋宁说是苦情艰窭贫困、依人为活一代诗宗暂得栖息甫能安居同时便吐露这样悲酸话语实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强烈控诉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 旅夜书怀 》 年代 : 唐 作者 : 杜甫
【 简析 】 : 这首诗既写旅途风情更感伤老年多病却仍然只能像沙鸥天地间飘零“名岂文章著”是反语也许诗人内心自认为还有宏大政治抱负未能施展 [ 注释 ] ( 1 )危樯:高高桅杆( 2 )著:著名 [ 译文 ] 微风吹拂着江岸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小船夜孤独地停泊着星星垂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自己到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一只孤零零沙鸥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 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 上何所有翠微榼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 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 箸厌饫久未下銮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 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锦茵 杨 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 丽人行 》 年代 : 唐 作者 : 杜甫
【 注释 】 : 注一:该字为“勹”框边一个“盍”字 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皆系杨贵妃姐妹“杨花雪”句隐喻杨国忠为张易之之子冒姓杨丞相:指杨贵妃之从兄杨国忠传说他曾与从妹虢国夫人通奸 【 简析 】 : 本诗约作于天宝十二年(753)次年诗主旨是对杨贵妃兄姐妹们嚣张气焰指斥和鞭笞唐代自武后以来外戚擅权已成为统治阶层中一种通常现象他们形成了一个特殊利益集团引起了广大人民强烈不满这也是后来酿成安史之乱主国白居易 《 长恨歌 》 之前以杨氏兄姐妹为题材诗就已经不少但都没有杜甫这首深刻本诗通篇只是写“丽人”们生活情形却正如前人所说达到了“无一刺讥语描摹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声声慨叹”艺术效果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 石壕吏 》 年代 : 唐 作者 : 杜甫
【 注释 】 : [1] 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 唐肃 宗乾元二年( 759 )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 于邺 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 杜甫 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 《 三吏 》 、 《 三别 》 《 石壕吏 》 是 《 三吏 》 中一篇全诗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形象描绘揭露官吏横暴反映人民苦难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不宜轻易放过封建社会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兵祸连接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借宿这种异乎寻常情景就富于暗示性
可以设想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者是附近城镇已荡然一空无歇脚;者 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景象为悲剧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 《 读杜心解 》 )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而且是就头一句环境烘托说“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提纲以下情节都从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睡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 月夜 》 年代 : 唐 作者 : 杜甫
【 注释 】 : 漉州:今陕西省富县 【 简析 】 : 本诗于天宝十五年(756)八月写于长安全诗别出心裁言彼而意将诗人自身对妻子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也寄托了对战乱平息后幸福团聚渴望 天宝十五载( 756 )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名作
题为 《 月夜 》 作者看到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客中只独看”但他更焦心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境而是妻子对自己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已经透过一层自己只身外当然是独自看月妻子尚有儿女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不解忆”反衬妻子“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感谢观看